河南开封新闻网

徐则臣:文学的理想与世界的河流

徐则臣:文学的理想与世界的河流

  徐则臣

  徐则臣的文学理想是独特的。1978年,徐则臣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一个叫上庄的小山村。这是一个极为偏僻的小村庄,徐则臣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。

  小时候的徐则臣是个放牛娃,他已经不记得是从哪个时候开始放牛,又是从哪个时候结束的。父亲是医生,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,10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,运粮时都没有个帮手。父亲决定买牛,哪怕只用来拉车。牛买回来后,放牛的任务就落在徐则臣的身上。那时,徐则臣没有宏大的人生目标,把放牛生活看得相当美好。在当时,放牛能够满足少年英雄的梦想。徐则臣在《从一个蛋开始》(浙江文艺出版社,2019年版)中写道:“就算现在,我具备了足够的反思与自省能力,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辛苦的事。相反,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。那是一个放松的、空旷的狂欢时代,虽然也不乏腹诽和厌倦。”

  文学理想是突然萌发的

  家里可供阅读的书籍有限,徐则臣天天翻看爷爷的杂志:一本是《半月谈》,一本是《中国老年》。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,徐则臣各门功课都很优秀。那时,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文学天赋。高中期间,徐则臣的理想是当一名律师。他看了很多香港电影,剧中人物戴着假发,穿着法袍,徐则臣觉得挺酷。

  1993年,狮城国际大专辩论会,当时复旦大学夺冠,里面有几个非常著名的辩手,蒋昌建等人,一个个口才都特别好,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都非常大。徐则臣有了学法律的想法。所以高考填志愿的时候,报考了法律,但没有考上,后来被中文系录取。

  1996年,徐则臣考入淮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,大一、大二在淮阴师范学院就读。两年后,作为学院培养的青年师资,徐则臣被送往南京师范大学读完了大三、大四课程。毕业后,徐则臣回到了淮阴师范学院当教师。在淮阴师范学院的两年里,徐则臣开始准备考研,目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。朋友都觉得他疯了,可他还是凭借出色的专业课,如愿考取了北大中文系研究生,师从曹文轩教授。

  北大并不是一个培养作家的地方,却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学术、思维训练。这种整体观和文学史观给徐则臣的写作,树立清醒的人生路标和巨大的自信。也就是这个时候,徐则臣有了当作家的念头。

  徐则臣说,他的文学理想是突然萌发的,然后把它当成事业来奋斗。做一件事情,选择了就一定坚持到底,中途不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而放弃。2004年,正在北大求学的徐则臣摘得“春天文学奖”的桂冠。

  2005年,从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,徐则臣辞掉了原来在苏北的工作,生活和身份都成了问题。他应聘到《人民文学》杂志做编辑,户口落不下来,入不了编制,就只能拿外聘的临时工工资。

  在北大西门附近的芙蓉里,他与人合租两室一厅,每个月工资1500元,房租就花去1200元,日子过得捉襟见肘。每个星期一顿油腻腻的水煮鱼,就算是打了牙祭。而他周围,住的全是这样一群为生活摸爬滚打、充满身份焦虑的城市边缘人。对于徐则臣来说,这种生活给他的写作积累了素材。

  这之后,他写出了最初让他名声大噪的《西夏》《啊,北京》《跑步穿过中关村》等。彼时还是文学杂志一名“临时工”的徐则臣,自此开始进入主流文学界的视野。

  一年之后,徐则臣凭借长篇小说《午夜之门》、中篇小说《苍生》等作品,获封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“最具潜力新人”。获奖词评价其写作“标示出一个人在青年时代所能达到的灵魂眼界”。

  2009年,徐则臣获得第十二届“庄重文文学奖”;2014年,长篇小说《耶路撒冷》获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,《如果大雪封门》获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;2015年,他再度凭借《耶路撒冷》获封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“年度小说家”。

  《北上》有了很多种不一样的解读

  荣誉的纷至沓来,并没有让徐则臣沾沾自喜,反而让他沉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。

  徐则臣说,写作对他来说不是志向,而是一件自我喜欢的事情。一个人的一生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不容易,找到了就该珍惜并把它坚持下来。慢慢地,文学写作变成了徐则臣的生活方式,他的生活开始离不开文学。于是,在生活中有想法、有疑问的时候,就想着用文学来回答。在他眼中文学与世俗无关,文学不是用来赚钱的,也不是用来填补虚荣心的,应该是纯粹的喜欢和爱好。从开始写作至今已满20年,徐则臣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才华有了新的判断,他心里有数,知道自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。他说,写作不是做生意,更不是当官,不需要某一个人,某一个奖去肯定。


    本文网址:http://www.afeijie.com/yuwangtai/20422.html ,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